“词匠”廖建中:心有棱角,笔诉人间真情

来源: 星辰在线 发布时间:2019年03月08日 访问量:5138

  谈及华语词坛,很多人会想到方文山、林夕、黄伟文等词作大咖,在长沙,也有一位潜心耕耘多年的词人,廖建中。27岁的他,已经创作了600余首歌词,出版了个人歌词集《月光下的蓝墨水》,被誉为“词坛湘军五少将”之一。

  他以笔写心,从书籍中汲取精华,从生活中历练真情,字句皆磨砺,也字句多珠玑。同时,他又心有棱角,守住自己的创作价值,立志为民讴歌。

  

  (长沙90后“词匠”廖建中。)

  由诗到词,笔耕不辍

  “家在不远处,像一颗开满星光的树,时光是越念越薄的书,情节无法重复。”

  “化石成窟,谁持飞天彩练?酿泉为酒,不如一醉红颜。天若有情,终会梦中相见,一声驼铃,惊醒三生爱恋。”

  随手挑几句廖建中的词,读来便觉酣畅,于细腻中有情怀,于磅礴中有芬芳,若是配上曲调,听来便更是过瘾。想象中,如此老练又不失峥嵘的词作,该是某位尝遍人间冷暖,初显风霜却心怀慈悲的人所作,却不想廖建中颇为年轻,不过27岁。

  见到廖建中,是在一个久雨初晴的冬日。阳光透过大大的窗户洒进房间,廖建中站在窗边,看着楼下的车来车往,他身材高瘦,穿着随意,尽管他坦言“昨晚忙于创作,睡得迟,精神状态不太好”,但看上去依然有着年轻人的朝气,谈吐热情自信。

  廖建中可谓年少有为,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、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、长沙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,创立了某文化传媒公司并担任总经理。近年来,他创作歌词600余首,有300余首获得各项征歌及专业性评奖活动奖励,出版个人歌词集《月光下的蓝墨水》,被誉为“词坛湘军五少将”之一。

  但他同时又很低调,作为幕后创作者,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,守着自己的方寸天地,一心耕耘在汉字的排列组合间,用一首首动听的词俘获陌生听众的心。

  

  (从诗歌到歌词,廖建中的创作一直没有停止。)

  年少时,廖建中偏爱诗歌,徜徉在唐诗宋词间,痴迷于徐志摩的《再别康桥》和泰戈尔的《新月集》,对余光中、汪国真、席慕蓉等人的诗作也颇为喜爱,一唱一吟中,诗意的种子逐渐萌芽,闲暇时便自己创作诗歌,笔端流淌的是青春的懵懂与热血。

  真正进入词坛,是在2010年。彼时,廖建中还是长沙学院法学院大二的学生,终日沉迷阅读与创作,是同学们眼中颇有名气的“校园诗人”。一次偶然,廖建中参加了耒阳市“蔡伦竹海”旅游景区主题歌词征集活动。

  “都说你的柔情能醉人肝肠,都说你的倩影像秀丽诗章,绵绵竹海,碧波荡荡……”,在全国400多位词作者,廖建中以一首《绵绵竹海情》获得二等奖,那是他人生中第一首词。“突然觉得歌词很好玩,旋律能给文字插上飞翔的翅膀。”廖建中说。

  此后,他的创作重心开始倾向歌词,从世间情爱到家国情怀,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潮流,他涉猎广泛,以笔写心,笔耕不辍。

  创作讲究,根植生活

  廖建中对创作是极其讲究的,他的歌词从不是字句简单的拼凑,而是情感的恰当表达、音律的平仄押韵、意境的潜心营造等多维度的精心构思。

  “在我看来,作品不求多,但求好。”廖建中说,任何词人,首先应该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、过好技术关,比如歌词写作的基本格式、表现手法、表达技巧、切入角度,比如如何将远的拉近、将大的化小、将死板的变得活灵活现,都需要创新运用。

  在词作《和你在一起》中,他写道:“你是一帘春雨打湿的美丽,你是一垄夏花绽放的传奇。苏醒的雄狮,报晓的金鸡,五千年风雨见证一个奇迹……你是一轮秋月映照的欢喜,你是一片冬雪孕育的希冀。小桥与流水,沙漠与戈壁,九万里山河装扮你的天地。”

  本是写祖国,廖建中不从长江黄河、泰山昆仑等大众熟知的意象入手,而是选择了春雨、夏花、秋月和冬雪,他喜欢以小事物切入大主题,以细腻的文字共鸣宏观的情绪,而春夏秋冬的交相辉映,五千年与九万里的工整对仗,也体现着一个词作者的扎实基础。

  

  (廖建中成长于乡村,对乡野的题材颇有兴趣,也会担忧城市化的进程太快,容不下太多乡愁。)

  故乡是廖建中创作的源泉,成长于娄底涟源乡村的他,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感,“儿时青山绿水间嬉戏玩闹,挖红薯采山药,捉泥鳅抓螃蟹,很有趣”。在他的词作中,也常常出现乡村的情景。

  “故乡的天空,漫天云彩,故乡的雨巷,长满青苔。故乡的屋檐,有些低矮,却有那燕子呢喃飞去飞来。”一首《故乡》,仿佛让人回到过去,又仿佛梦境般清新美好,廖建中坦言,其实该词也是表达在飞速发展的时代,困于钢筋水泥的乡愁。

  廖建中曾写道:“我时常像村妇一样试图从生活的缝隙里挤出故事,从田野的芬芳里挖掘宝藏,亦时常像猎人一样,奋力往深山追寻虎豹,无论飞禽走兽,我将心魂尽相依托。”

  事实上,他的创作根植于生活,也滋养于书本。他曾跟随父母远离故乡,赴广东生活求学,在歌词创作尚不能养活自己的时候,他还担任过作文讲师、传媒公司文案策划、集团公司总裁助理、事业单位雇员、国企宣传专干等工作,丰富的阅历让他成长,也让他的创作更具内涵。

  而书本,对他来说,是从不曾远离的。他有5000多本藏书,诗词、国学、历史、法学、哲学等均有涉猎,在他的家中,几张书架上摆满了书,沙发、茶几、飘窗等也散落着书籍。“随时随地可以看书,也不求立马用上,就是一种日常的积累。”廖建中笑言。

  心有棱角,为民讴歌

  作为90后,廖建中也爱听周杰伦、五月天的歌曲,他说那是自己青春的记忆,歌曲中关于爱情、关于梦想的表达契合了当时的心境,而如今,廖建中坦言,不少流行歌曲都是情绪的宣泄,而不是情怀的抒发。

  什么是情怀?“一只蝼蚁的苦乐是情,一朵小花的悲喜是情,芸芸众生的家国大爱更是情。”廖建中说,自己更爱饱含情怀的歌曲,让人在沉浸中被洗礼,在感知中收获美好。

  廖建中是心有棱角的,他并不排斥流行,但对过分的趋利嗤之以鼻。“大多数时候,文艺与商业是不矛盾的,好的作品自然会得到市场的尊重,但有时候,是坚持自我还是放弃操守,取舍之间见本质。”

  廖建中曾拒绝不少高价商业命题创作,理由是与甲方的审美、价值观不和。比如某酒庄邀请他以深夜觥筹交错的场景为主题进行创作,虽然日常也会小酌,但廖建中认为,大肆宣扬酒文化,甚至渲染狂饮醉酒的场景,并非传递正能量,只是让酒庄老板鼓了腰包,于民众无利。

  

  (歌词创作之余,廖建中也爱写字、收藏等,他说自己是“年轻人里的老古董”,爱静不爱动。)

  不仅如此,法学出身的廖建中也非常注重版权的保护,他常常与各类版权侵权事件作斗争,虽然知道可能费钱费力也没有结果,但还是要努力争取,“总要有人发声吧,让别人知道版权是不可以随意侵犯的,这样那些靠创作吃饭的人才有生存的空间”,廖建中相信,更多人的争取,会迎来版权保护的春天。

  两年前出版的《月光下的蓝墨水》,集纳了廖建中五年的词作精品,那些如今读来酣畅淋漓的词作,是他不断修修改改,多少个深夜里,一键清零又重来的成果,他说,他用歌词记录人间的点滴与悲喜,歌词也记录了他的成长。

  取名月光下的蓝墨水,当中有深意。余光中曾说,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,表达文人墨客对诗人屈原的崇敬与追随。诗词同源,讲究音律,从《诗经》到《楚辞》均可传唱,廖建中视屈原为心中的典范,希望自己永远坚守自我,为民讴歌,为理想而奋斗。

  “创作是我一日三餐之外的另一种习惯,甚至变成我的生命,活着一天,便热爱创作,永远不会放弃。”廖建中说,自己正筹划着第二本词作集《音符里的旅行家》,这里的旅行,既是空间上,记录祖国大地的壮丽山河与秀美风光,也是时间上,与古人对话,让创作插上想象的翅膀,遨游在传统文化的瑰丽世界里。

  

  (廖建中<右>与星辰全媒体记者合影。)